本网讯:2025年8月3日,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藏族“博巴森根”创作艺术人才培训》采风活动持续深入推进。继前两站之后,全体学员满怀期待地抵达本次文化寻根的第三站——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甘堡藏寨。项目组精心组织学员深入这座极具代表性的民族特色村寨,通过沉浸式实践体验,深刻感悟藏族文化底蕴,特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巴森根”的独特魅力,为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汲取源头活水。

在甘堡藏寨屯兵广场,学员们有幸近距离观摩了原汁原味的“博巴森根”锅庄展演。身着华丽嘉绒藏族盛装的舞者们,以庄重而充满力量的肢体语言,完整呈现了这一古老锅庄的经典流程。舞蹈始于深沉肃穆的序歌,仿佛将人们带回历史深处,高亢的歌声与稳健的步伐交织,彰显着屯兵后裔的英勇气概,象征团结与纪念的辫子坟仪式,以极具仪式感的队形变化和铿锵顿挫的舞步,将表演推向高潮。舞者脚下踏地为节,刚劲有力的动作配合着富有原始韵律的节奏,完美诠释了藏族同胞的豪迈坚韧与深沉的历史情感,令学员们直观而深刻地领略到这项国家级非遗撼人心魄的艺术表现力。


(图;表演现场)


活动不仅限于户外实践,更设置了深度的理论研习与交流环节。甘堡藏寨“博巴森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石英老师亲自为学员们授课。杨老师深耕“博巴森根”数十载,是这一古老艺术活态传承的关键人物。她系统梳理了“博巴森根”源于清代屯兵抵御外侮的集体记忆这一独特历史渊源,深刻剖析了其蕴含的英勇、团结、忠义、缅怀等核心文化内涵。她着重讲解了舞蹈动作“钻”“扭”“解”、队形调度以及仪式流程中的文化符号意义,使学员们对其艺术规律和文化密码有了体系化的认知。


(图:杨老师与学员合影留念)
午后,学员们带着思考走进杨石英老师的家中,进行了一次温馨而富有深意的访谈。在这个传承氛围浓厚的空间里,杨老师不仅展示了承载着历史与技艺的精美特色嘉绒藏族传统服饰,更如数家珍般讲述了与“博巴森根”相关的家族传承故事、古老物件以及保护传承中的挑战与坚守。学员们得以切实感受“博巴森根”作为活态文化在社区和家庭中的根脉。大家围坐一堂,就“博巴森根”的传统舞蹈语汇、音乐特质、服饰元素以及如何在当代创作中实现有效转化等议题,与传承人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互动探讨。杨老师分享的宝贵经验和真知灼见,为学员们未来的艺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传统支撑和灵感火花。


本次甘堡藏寨的实践活动,成功构建了“深度田野体验 + 系统理论学习 + 传承人零距离对话”的立体化研习模式。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搭建平台,不仅让艺术人才直接触摸、深入研习藏族文化特别是“博巴森根”的精髓,更有效助力了对这一非遗项目独特艺术价值的挖掘、理解与转化。

(图:到访传承人家中现场)
供稿:曾进松 贾苈力
供图:曾进松
一审一校:徐兵
二审二校:张新昊
三审三校: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