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2025年8月16日,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项目——《藏族“博巴森根”创作艺术人才培训》编创实践在阿坝师范学院展开。此次课程邀请到了中央民族歌舞团编导张惟为学员带来编创实践指导。


上午,张惟导演围绕“博巴森根”编创主题,与学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对学员作品提出专业优化建议。《狮谒•博巴森根》、《森根•勇士》、《九稞》、《博巴森根•铃喃》、《妇》、《盼》、《望旌•祭》、《风,请告诉我》、《云霓之望》、《辫铃引》等小组作品依次阐述创作思路。张导重点建议:精简动作要素,选取最佳动作动机并贯穿始终;考虑角色年龄区分;提升作品叙事连贯性。




(图:现场交流环节)
下午,学员分组在教室开展训练。一部分学员与张惟编导继续进行讨论与分享,依据学员们的编创作品进行交流,梳理学员们的作品创作思路。张惟导演指出需精简道具功能性,优化情节衔接逻辑,并通过解析动作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将民族情感融入屈伸、辗转等动态语言,强化文化传承载体功能。


(图:现场交流环节)
另一部分学员则进行集中排练。学员在张惟导演的细致引领下,专注于每一个姿态的打磨、每一次律动的协调。大家力求精准呈现藏族舞蹈豪迈且质朴的独特风格,让传统舞蹈的“根”与“魂”,在基础训练里扎根生长。学员们通过讲述起源故事、剖析动作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演员理解其背后的情感脉络,并将这份领悟融入动作,在屈伸、辗转间,把民族情感化作艺术表达。






(图:实践环节)
当日晚上,张惟编导与学员们就作品《博巴森根•铃喃》进行了激烈的探讨交流。《博巴森根•铃喃》以串铃为核心道具,通过三段式结构展现藏族先烈出征的悲壮史诗;针对性调整动作衔接、神态细节,深化战场悲怆与族人守望的情感表达,凸显英勇精神传承。




本次课程搭建了高水平创作交流平台,通过“理论研讨+实践训练+作品优化”三维模式,有效推动“博巴森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化。学员在传统动作语汇提炼、民族文化精神表达等方面获得显著提升,为创作兼具文化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奠定基础。
供稿:曾进松
供图:曾进松
一审一校:徐兵
二审二校:张新昊
三审三校: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