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2025年8月22日,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项目《藏族“博巴森根”创作艺术人才培训》编创实践在阿坝师范学院持续推进。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硕士生导师、编导教研室副主任苏娅菲教授为学员带来了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上午,苏娅菲教授作了题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创新与破局——传统文化符号的舞台艺术表达》的专题讲座。她结合个人多部获奖舞蹈作品,阐述了传统符号活化的核心路径,强调文艺创作应紧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提出“传统基因现时代精神、当代表达活传统符号”的创作理念。讲座指出,个体艺术表达与集体价值认同、审美自由与文化责任应形成“共生关系”,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平衡文化“共同性与差异性”。在创新方法上,苏娅菲教授构建了“观念-内容-形式”三重路径:观念上强调“凝共同、容差异”;内容上主张“展中华美、显时代气”;形式上聚焦“符号重构”,具体包括异形、解体、场景和色彩四种实践方式。她以《谷雨》《战马》《冬》《攀》等作品为例,说明符号创新如何有效传递民族精神,并强调艺术家的主体性跃升与审美责任平衡的重要性。


下午的编创实践中,各小组依次呈现阶段性成果。苏娅菲审看了《雪域翎光》《门楣上的守望》《森根・魂》《风,请告诉我》《辫铃引》五部作品的编创片段,从叙事逻辑、表现手法到情感表达进行了全面点评,并就作品主题深化、结构优化、演员表情管理及服装道具等细节提出了具体修改建议。现场交流热烈,创作团队积极记录与提问,进一步明确了优化方向。








晚间,苏娅菲教授继续对《风马不语》《博巴森根•铃喃》《九稞》《守望》《妇》《云霓之望》等作品进行精细化打磨。她对照脚本与演出片段,结合团队创作初衷,在情节设计和表现形式上给予了建设性意见。教授深夜仍坚守指导的负责态度,深深感染了创作团队,为作品内涵与呈现效果的提升注入了专业力量。




从清晨至深夜,苏娅菲教授全程陪伴学员,穿梭于教室与剧场之间,从创意构思、细节调整到最终呈现,均提供了精准的专业指导,有效助力学员攻克创作难题,显著提升了作品质量。
供稿:曾进松
供图:曾进松
一审一校:徐兵
二审二校:张新昊
三审三校: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