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2019年3月12日,我校收到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邀请函,关于商请组派四川省青年文化交流团赴韩国参加2019年江陵端午祭文化交流活动,此次交流活动由我校代表中国四川省青年文化交流团赴韩国。
本次交流活动在音乐舞蹈学院师生中组派21人组成中国四川省阿坝师范学院青年文化交流团赴韩国。本次活动由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夺科教授担任团长,张强老师担任器乐演奏、辛雅靖老师担任主持人和声乐演唱、曾晓龙老师和周雪莲老师担任舞蹈节目编排及16名学生担任演员组成文化交流访问团。
2019年6月4日16:00,四川阿坝师范学院青年文化交流团前往成都双流国际机场,5日凌晨5点,交流团安全抵达韩国首尔仁川国际机场,栗谷研究院理事姜成男先生和担任本次活动翻译的高宸陆先生到机场迎接,随后在他们的陪同下乘车前往江陵市。中午,我校师生访问了韩国江陵市栗谷研究院,栗谷研究院院长朴元在、研究院总务理事崔明吉先生、栗谷平生教育院院长金京子女士和栗谷研究院职员孙敏贞女士热情接待我校师生并向我们介绍了这次端午祭文化活动的整个流程,并观看了历届江陵端午祭的活动视频资料。会议结束后,交流团在栗谷研究院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考察了江陵市政府大楼。 5日晚上,交流团参加了韩国2019江陵市端午祭游艺表演活动,此次游艺活动有数万名江陵市民在街道两边观看,我校艺术团组成的中国四川阿坝师范学院青年文化交流团行进在游艺队伍当中,交流团以方队阵形前行,方队前方由夺科团长带队,辛雅靖老师和周雪莲老师手持国旗、张强老师和曾晓龙老师手持中国四川阿坝师范学院青年文化交流团队旗走在方阵的最前方,6名演员们身穿藏族服饰、手持热巴鼓,5名演员身穿羌族羊皮褂、手持羊皮鼓,5名演员身穿彝族服饰,排成方阵走在后方,激烈欢快的鼓声、优美流畅的舞姿,给江陵市人民呈现一场移动的视觉盛宴。我校交流团所到之处均响起一阵阵激烈的掌声,沿街的观众都给我们的表演方阵竖起大拇指,得到了江陵市民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6日上午,中国四川阿坝师范学院青年文化交流团在江陵市的戌衣舞台上进行了首场专场演出,江陵市各级政府官员现场观看演出,此外,会场浓郁的节日氛围吸引了近千名市民前来观看,演出受到了江陵市各级政府官员及市民的赞扬和高度评价,整场演出掌声雷动。演出结束后,江陵市相关工作人员带领交流团参观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刺绣博物馆,以及栗谷先生的故居“乌竹轩”,了解韩国的历史文化。
7日上午,栗谷研究院理事姜成男先生和栗谷研究院职员孙敏贞女士陪同交流团体验了韩国茶道,并详细的讲解了当地的茶道文化以及礼节的重视和文化底蕴。7日晚,交流团应邀参加了江陵市政府和栗谷研究院的晚宴活动,出席晚宴的人员有:江陵市旅游局局长、栗谷研究院前任院长郑文教先生、栗谷研究院院长朴元在、栗谷研究院理事长尹思顺女士、栗谷研究院总务理事崔明吉先生、栗谷平生教育院院长金京子女士、栗谷研究院理事姜成男先生、栗谷研究院职员孙敏贞女士和交流团所有人员。晚宴由栗谷研究院总务理事崔明吉先生主持,高宸陆先生全程担任翻译,首先栗谷研究院前任院长郑文教先生致欢迎辞,随后青年文化交流团团长夺科先生致答谢词并与韩方交换礼物。双方交谈甚欢,氛围融洽并在晚宴结束后进行了艺术交流,韩方节目包含了传统的茶道文化表演、长笛演奏、黑管演奏及栗谷研究院前任院长郑文教先生独唱歌曲。青年文化交流团张强老师吹奏一曲蒙古长调音乐《鸿雁》,夺科团长即兴表演一段舞蹈,辛雅靖老师清唱一首《茉莉花》,当晚宴会的韩方官员及工作人员都赞不绝口掌声雷动,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评价。最后,青年文化交流团全体人员共同举杯为韩方献唱祝酒歌,整场晚宴活动在融洽友好的氛围中进入尾声。
8日上午,栗谷研究院理事姜成男先生、栗谷研究院职员孙敏贞女士陪同交流团参观江陵市最大的寺庙——月精寺,交流团全体人员受到了月精寺主持的亲切接见,主持向交流团介绍了月精寺的起源,中韩日佛教文化交流情况。8日晚,中国四川阿坝师范学院青年文化交流团在江陵市端午文化馆进行了端午祭文化交流专场汇演。江陵市各级政府官员莅临现场观看演出,此外,会场浓郁的节日氛围还吸引了近千名市民前来观看,中国四川阿坝师范学院青年文化交流团给韩国人民呈现了一台最具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的演出。交流团表演了藏族男子群舞《吉祥》、云南葫芦丝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彝族歌曲《燃烧的七月》、山西民歌《大红公鸡毛腿腿》、羌族群舞《羌鼓》、藏族女子群舞《丰收热巴》、河北唢呐名曲《打枣》、江苏民歌《茉莉花》、藏族民歌《吉祥谣》等精彩节目。演出取得圆满成功,演出人员合影留恋。
此次韩国江陵之行,是学校巩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的又一重大举措。活动期间,交流团进行了两场藏羌彝汉特色歌舞艺术的专场交流演出,表演了精彩纷呈的歌舞、器乐节目,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魅力。在韩国的两场专场演出获得了韩国人民一直的好评和高度的认可,韩方评价本次交流团是有史以来节目质量最高、特色最鲜明的一次。本次交流活动为我校今后更深入、更全面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供稿:曾晓龙 图片:曾晓龙 编辑:张筱青 编审:唐禹









